登录 | 注册(即赠500元)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玉雕大师 > 正文

师古创新 继往开来

来源:和田玉 发布时间:2015-03-02 14:58:52 人气: 评论:0

自旧石器时代以来苏州地区玉石雕刻的历史已近万年,辉煌的艺术成就中,始终伴随着传承、创新和发展,并出现过若干个高峰。

  核心提示:

  自旧石器时代以来苏州地区玉石雕刻的历史已近万年,辉煌的艺术成就中,始终伴随着传承、创新和发展,并出现过若干个高峰。特别是明代以来,苏州玉雕界更是名家辈出,尤以陆子冈为代表,更开一派宗风,使得苏邦玉雕别具特色、独领风骚。

  时至今日,各邦各派的玉雕都面临着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课题。然而在创新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历史、人文、经济、社会、艺术倾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难免出现创新乏力,抄袭模仿等现象。虽有不少佳作问世,但更多的只重其形不重其意,更无弥新的创意,此种状态严重阻碍了玉雕业的健康发展。

  究其原因,去除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还是玉雕工作者少了一些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创作的激情。笔者结合30多年的玉雕实践,从自身的角度再论“师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痴新”的玉雕发展理念,并将个人在作品创新中的探索及心得总结成文,与同仁们交流,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宽广的“玉石之路”延绵至今,使创新有路可走

  从远古石器的雕刻开始到红山、良渚、金沙等“巫玉”;殷商、西周、战汉的“皇玉”;唐、宋直至明、清的“民玉”,都能清晰地看到他们既有一脉相承又各有新生;既有纵向不断传承的主线,又有横向多面的相互影响。各朝各代的主流文化对玉雕的主导亦从未中断过,而且始终在文人的参与和关注下不断地发展,因此那时的琢玉人比较容易知道去雕什么!然而现如今的“商玉”却已不具备这些根本的特点,变得很难知道去雕什么?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好好的往回看一下,因为哪里有我们玉雕的精神支撑和力量的源泉。所以我认为“不师古”就很难谈“不泥古”,而且,如果没有文人的积极参与再加上从来就没有把古人优秀的、精华的东西学到手,就更难论创新和发展。

  如何“师古”呢?

  个人认为“师古”,首先要学习和传承前人的技和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加入了玉雕行业,进了苏州市玉石雕刻厂,师从:任学仕、诸庆红、张程康、黄鹤忠等前辈老艺人学艺。其中“马踏飞燕”、 图《马踏飞燕》

  及其他一些很传统的玉雕作品便是在厂里学徒时雕刻的。这样不断地实践以及前辈真切的言传身教,使我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最早的启蒙,并对玉雕有了不同层次的认识,同时也更多地领悟了他们的从业精神和各具风格的琢玉技艺。

  玉料本身是没有朝代之分和思想内涵的,而玉器却不然。她总是不断地努力陈述,或是直接告白或是间接意会。表意、中庸、内敛、浪漫、抒情、求善等“玉、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玉文化的代表性特点,他们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在各朝各代特定的条件下都留下各自承前启后的代表性作品。对这些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深究和领悟,在我创新之路上是绝对少不了的一步。

  我特别喜欢东汉以前的玉器,是因为这一阶段的玉器风格在视觉形象上浑厚大气、立意深奥幽玄、做工规章细致。它不但有视觉上的震撼,更有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体现。这种气息上、境界上、人格上、文化上的高古,就是我的所师之“古”。

  因此认识和接触古玉,常常可以寄物而游心,可以领悟到古人的很多想法,能读出几千年来玉石文化传承的一些脉络,领悟到古代玉雕和现代玉雕不能分割的一些原因。

  “石之美者”中所表达的“敬而无失、恭而有礼”;“谦和适度、和而不同”刚柔相济的和谐之美等,这些“玉、人一体”的思想和境界,也正是我所努力追求和表现的。从这个角度讲,当代的玉雕从业者,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更应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为“师古而不泥古”打下扎实的基础。

  “师古”应潜移默化地去感悟那些其它古代雕塑中美的语言,以及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来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从而为创作出具有当代风格的玉雕作品做准备。

  “师古”又不是简单地对古玉的标识进行结构或重构,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包括对历史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它是一种演绎、一种升华。因此我们不仅要读懂古玉上的历史痕迹与文化信息,还要恰当地使用这些,并用创新的方式将其阐释出来。

  “师古”时的复制那只是一种特殊的需要。因为不是所有的古玉器都是完美的,在质量上也有参差不齐。对于古代玉器,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读它,只有读懂了,才能够扬长避短地将其在设计、造型、纹饰、做工等方面的“长短”分辨出来,再把美好的部分传承下来,并努力加以正确运用,这样做出来的作品才能称为是当代“师古”的佳作。

  “师古”最为主要的是体悟到古人通过玉器所表达出来的文化内涵和体现出来的优秀技艺。对于“古”我觉得也不能古的让人看不懂,刻意求“古”,不如无“古”。学古,是学古人高尚的趣味和思想实质,不是学古人技艺的表象。

  在传承的过程中,我首先努力弄清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怎样,然后再努力去达到或超越它。但光传承是不够的,因为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变。除了需要传承之外,更需要有所创新。因此传承不能一味的模仿,不是追求形,而是求其究神,形似而神不似,就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师古”。 但创新又并不意味着仅仅是与众不同的单方展示,呈现给大家的应该是将自身吸收了的丰富营养并融入其中的精良之作,应该是传承有序、真实可信以及特具精美表现力的佳作。

  玉雕的创新:不能忽视所用之料的特殊性;不能脱离所表之意——真、善、美的文化性;不能忘记“以人为本”的根本性;不能沉溺于“有古”必除、“无洋”不新的痴迷性。

  我不断的在提醒自己玉雕的创新绝非易事,很难做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如果忽视了玉雕本质性的东西,唯新奇而论长短,为新而痴新,视传统为障碍,批之、弃之。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恰恰消弱了对玉雕真谛的明辨力。因此我们应“以心观物,度物象而取其真”,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师古而不泥古”。

  努力读懂古代玉雕的创意与设计,用古代玉雕的表现元素融入现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标准,用古代的刀法结合现代的工艺,雕出“古韵今风”的当代作品,我认为哪是一种最好的“师古”,这也是我追求的风格所在。本人作品辟邪、翁仲、八刀蝉等设计和雕刻上的“变化”,也正是我对“神似”的另一种新理解。

  诚然,雕刻艺术提倡的一定是创造力,但创造力并不意味着独家专利。因而,所有的明智均体现在对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传统的东西是一种榜样,值得效仿,而效仿的真意,则是深究后的扬弃和典藏。这样的接力传承,正似一个生命托生成另一个生命体的再延续。

  历史上各种文明都出现了自己的精神导师,希腊文明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文明的释迦摩尼,中国也出现了孔子、老子等先秦诸子。他们的思想虽早已存世,但至今还不断地融入我们的生活,而我所做的就是不断地吸取,努力做到“师古而不泥古”。想方设法地用自己的玉雕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以这样的形式将我所理解的玉文化传下去。

  传承必须追根溯源,但不能“依葫芦画瓢”;创新也不能操之过急,以免面目全非。它是一种由量到质的漫长渐变,在万年的玉史中,当今的玉雕发展期只是弹指一挥间。

  我们大家都在“师古”,也都在努力地不“泥古”,并竭力地去“创新”。这条路我也会一直走下去。

标签
玉雕大师
将喜
  • 分享:
(责任编辑:王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琢艺轩和田玉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琢艺轩和田玉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琢艺轩和田玉商城新品“佛”
下一篇:汪德海大师 浅谈山子雕雕刻技法的“虚实相生”

最新订制>更多

    新疆和田黄皮白玉籽玉挂件 观音 材质:新疆和田籽玉
    该观音挂件整体构图巧妙,雕工细腻,线条流畅。 观音像表情婉约慈祥,人物刻画传神,体态优雅端庄,典雅中透出慈悲的胸怀,象征观世音菩萨观察世间一切声音,普度众生,救苦救难。
    新疆和田红沁皮白玉籽玉挂件 玄之又玄材质:新疆和田籽玉
    “玄之又玄”出自《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为“有”“无”,宇宙的起始和由来,幽远深奥,包罗万象,无可穷尽。
    新疆和田红沁皮白玉籽玉挂件 连年有余材质:新疆和田籽玉
    新疆和田玉籽料挂件 连年有余。玉质细腻,来自一位女士的订制。雕刻师随形施艺,采用浅浮雕之技艺,正面巧雕一条鲶鱼,背面为荷叶。正面鲶鱼跃出水面,旁边似有浪花翻起,整个画面充满勃勃生机和趣味,而荷叶正是依水而生,与鲶鱼可谓相得益彰。
私人订制
和田玉商城

专题

不七而玉· 方成金玉良缘国人自古以“七”为异。“七”,周期也。如月之阴晴圆缺,月初,上弦月,满月,下弦月,以七日为周期。
李武跃:披荆斩棘,迎刃而上创新高 祝丰: 不骄不躁,锐利前行 穆宇静: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扫描立减500

琢艺轩和田玉

英国皇家
宝石学会会员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
业协会 单位会员
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
团体会员
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
协会 常务理事单位
穆宇静 上海海派
玉雕文化协会理事
穆宇静
浙江省玉石雕刻大师
上海实体店:上海市浦东新区含笑路80号 金鹰大厦B座701A
客服热线:雯雯:18964800520 小董:18021076681 小傅:13371864963
© 2005-2017 琢艺轩和田玉 版权所有 并保留所有权利。
本网站销售的所有商品均可提供鉴定证书 | 支持货到付款 | 七天可退换货
本网站接受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的监督
ICP备案证书号:沪ICP备11021495号